传统苏作硬木家具划线时常用来增强美观性的措施
1.隐藏缺陷
划线师傅拿到一根料,首先要观察木料的纹理,看其是否有白皮、疤痕、开裂等缺陷。制作很讲究的家具会将有缺陷的木材丢弃不用,而在一般的家具中,则要选择木材纹理漂亮且没有缺陷的部位作为外观面。另外,风头(即干燥后木材堆放时露在外面被风吹裂的端头)要截掉,划线时靠另一端开始划。
2.避免装配后出现缝隙
以南官帽椅的划线为例。图1为它的局部结构装配图,标示处为椅腿与座面面框连接部位。红色的线a b与c d间的距离为座面面框料的厚度,此厚度为30mm,而在实际划线时,a b线要往下退1~2 mm,距离cd 线28-29 mm。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木工装配时座面打磨后变薄而使此处出现缝隙,影响美观。
图1 结构装配图局部
类似的道理,椅背若为整板,那么,与面框连接处的榫眼划线时,两端要分别缩进去2mm,即如果靠背板宽为100mm,则对应的榫眼的长应为96mm,以免加工时出现稍许误差或木材发生收缩而造成两侧漏眼。
还有一种情况,当两料之间有吉子(卡子花)时,为了避免在装配完成后,吉子与其连接处因木材收缩变形而出现缝隙,在划线时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预防。首先,要根据吉子的样式决定其纹理的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采用径向纹理方向与上下或左右的料,通过榫头进行连接,从而减小其变形几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图2中的云纹吉子,如果采用上下均为径向纹理,吉子板则很容易开裂,所以,纹理只能是横向的,然后再用桩头与上下进行连接。这时,在为其两侧竖料划线时,就与通常有些不同了。图3为其接合的透视示意图。A料为左侧的竖料,B料与C料为吉子上下的横料,我们假设此云纹吉子的高度为x,那么,B与C之间的距离n也理应为x,可实际划线时并非如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应根据吉子的实际尺寸,使此处的n有一个0.5甚至更大的负误差,即实际尺寸应≤x-0.5。这样,便将毫厘之差所能引发的质量之忧消除在源头。
图2 家具局部云纹吉子
图3 透视示意图
3.保证安装后齐平
如两料采用透榫连接,那么,在划榫头时,要将其长度留出大概1 c m的余量,待到装配完成后再将多余的榫头锯除,这样就可以保证榫头与出榫面的齐平。
如图4为一件翘头案上翘头的木料,划完线后,师傅会标明“不断料”或者放足余量,因为此处翘头与抹头之间用的是扎榫(走马销)连接(如图5)。这种榫卯连接的特别之处是要先将翘头插入榫眼较宽的一端,然后再推向另外较窄的一侧完成其安装。因此,如果先将料断为精确尺寸,那么,在装配过程中推进的程度稍有差异,就有可能使其两侧出现与面框不齐平的问题。
图4 翘头划线
图5 翘头装配示意图
4.保证看面木材纹理不被破坏
如图6为一件六角茶台的主视图。匠师在划面框两端的粽角榫时,侧面的斜线并非从角尖开始划,而是要往下退5mm, 使安装后腿部的端头不到达面框的顶端,以保证面框上表面的木材纹理的统一美观不被破坏(如图7)。类似的例子还有本人在《细节决定品质—苏作家具的木作技艺》一文中所述及的苏州地区一件旧时的条桌腿与牙条的连接处,腿部端头要比牙条的略低一些(如图8);椭圆形餐台的台面中间的料与两侧弯材相接合时,并没有通到端头,而是留有10mm(如图9所示)。如果将这些连接部位做到了端头,那么,依照苏州老匠师的说法就是“破相”了[1]。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论述腿足与边抹的结合时也写到“粽角榫可以运用到桌子 、书架、柜子等家具上,整齐美观是它的特点。……桌子上用的粽角榫与书架、柜子上用的往往稍有不同。桌面要求光洁,所以,腿足上的长榫不宜用透榫穿过大边。”二者的道理是相同的。
图6 六角茶台主视图
图7 六角茶台面框划线
图8 条桌腿足与牙条之间的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