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那些流传了几代的民间家具,为啥这么耐用?
直到现在,家具都还是一种使用周期较长的耐用消费品,对于农业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民间家具而言,耐久性的要求就更显著了。民间的普通家庭,常常在新婚或乔迁时置办家具,之后长期使用。
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少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了对家具使用功能需求的稳定状态。家具不但能满足一代人的使用,有的甚至能传几代人。家具在历久之后所体现出的温情,是普通百姓生活真谛的展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现代家具的耐久性不比传统的民间家具差,但现代人已经很难在家具上找到以前的感觉了。
耐用性作为传统民间家具的一个主要特征,影响到了家具的选材、结构、设计、制造和使用等方面。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民间家具的材料首先必须是低价的,或是付出较少劳动就可以得到的,这包括了木材的采伐、运输和流通等环节的低成本性。因此,民间家具的选材具有天然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一般都会选用当地高产或者容易取得的木材。这些由当地木材制成的家具,含水率能更好地适应使用环境,减少了变形和开裂的发生。
同时,当民间家具出现破损需要修补时,因为可以就地取材,很快就能找到和原有家具相同的木材,从而保持家具原有的形貌。又因为具有相同的物理特征,使得木材之间能有更好的匹配,从而让家具结构坚固耐用。
民间家具所使用的木材以硬木为主,也有非硬木的运用,但后者的运用针对性更强,比如杉木常用来制作桶形家具。家具制作时,各种木材的选用和搭配往往约定俗成,比如:榉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杨木帮。某种木材和另一材质固定搭配使用,或取其木质,或取其纹理,或取其颜色搭配,从而形成一定规律,有利于家具选材时1加1大于2的实现。
民间家具的结构也有很多从耐久性出发的设计考虑,榫卯结构的大量应用就是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每件家具都由若干个构件组合而成,构件和构件的接合处,都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榫卯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家具的整体。榫卯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适应不同家具和在家具不同部位上的不同需求。
榫卯结构以经济的方式为民间家具提供了牢固的结构,同时还考虑了造型的美观性。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家具,常常把榫卯部件隐藏起来,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传统气质;而家庭生活和日用劳作使用的家具,其榫卯部件通常是直接裸露出来的,既方便加工和加固,又形成了特有的朴素审美。
对于一些承重的连接处或容易磨损的部位,民间家具会有重点加护。常用的方法是用金属包覆这些部位,利用金属的坚固性和耐磨性来保护家具。随着经验的积累,民间家具在设计或制造初期就把这些金属附件安装上。此时,这些金属附件除了实际的使用功能之外,更成为了家具整体造型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装饰。
从外观上看,民间家具的外形往往简洁大方,尽量使用光洁的面,不做复杂的线脚。因为线脚多了,不但加工费时费力,线脚处凹凸不平也很容易积灰,增加了保养和维护的难度。家具的底部最难清洁最易霉坏,因为它和地面的距离太小,民间家具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把柜体放在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支架上,最常见的做法,是加上较长的腿。#家居生活#